內容由養生中國微信綜合整理
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。
古人概括雨水的標志性氣候和物候為:“一候獺祭魚,二候鴻雁來,三候草木萌動”。
這時的北半球,日照時間和強度都在增加,氣溫回升較快,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,并逐漸向北挺近;與此同時,冷空氣在減弱的趨勢中不甘示弱,與暖空氣頻繁地進行著較量,形成降雨,且多以小雨或毛毛細雨為主。
俗話說“春雨貴如油”,萬物生長需要雨水來滋潤,所以人們常把春天下的雨看得珍貴。
雨水時節我國南北方氣候差異較大,北方地區尚未有春天氣息,而南方大多數地方則已經是一幅早春的景象。雨水節氣應注意以下幾個養生關鍵點。
起居:通風補陽
居室應勤通風,注意保持整潔干燥。對于體質較弱的人群,應盡量避免接觸冷水,以防濕寒入侵,引起關節酸痛或其他不適。可以適當曬太陽,尤其是背部,以補充陽氣。
著裝:保暖透氣
雨水天氣逐漸回暖,但是早晚溫差較大,所以仍需注意“春捂”,不要過早脫下冬裝,特別要注意保護脾胃不受寒濕侵害。
特異性皮炎患者或容易出現皮膚過敏的患者,要注意保持衣物的干爽、透氣,盡量穿著寬松、柔軟的棉質衣物。
飲食:省酸增甘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中云:“春七十二日,省酸增甘,以養脾氣。”養護脾胃,宜適當多吃甘味食品,可選擇山藥、茯苓、百合、南瓜、大棗等,還可搭配其他食材煮粥食用,如胡蘿卜南瓜粥、薏苡仁黨參粥、枸杞山藥粥等。
盡量少食影響脾胃功能的酸澀、油膩食品,避免攝入寒涼的食物,比如冷飲或西瓜、生梨等寒性水果,以免影響陽氣的升發。
雨水節氣食療方
山楂烏梅消滯茶
材料:山楂10克,烏梅10克,谷芽10克,麥芽10克,冰糖適量。
做法:所有藥材洗凈放入鍋中,加水600毫升,大火煮開,轉小火,再煮20分鐘后加入冰糖即可。
功效:生津止渴,開胃消滯。
金橘芡實小米粥
材料:金橘20克,芡實100克,小米50克,生姜少許。
做法:將金橘洗凈切片,芡實、小米淘洗干凈,然后把所有食材一同入鍋,加水適量,大火煮開,改用小火熬成稠粥即成。
功效:健脾養胃,疏肝理氣。
紫蘇杏仁粥
材料:紫蘇葉10克,杏仁10克,白米50克,生姜3片,大棗3枚。
做法:白米洗凈,加水適量,加入杏仁、生姜、大棗煮粥,待粥快煮好時加入紫蘇葉,粥晾至溫熱即可品嘗。
功效:解表散寒,理氣和胃,化痰止咳。
運動:舒展適度
生命在于運動,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陽氣升發。但是,雨水時節要避免進行過于激烈的鍛煉。
對于中老年人而言,春練更要科學合理,有針對性。建議選擇太極、五禽戲、八段錦等緩慢柔和運動來練習。不必強求做完整套動作,只要做到動作舒展、量力而行,就會對提升身體素質有很大幫助。
情志:恬淡豁達
雨水時節,人們應避免“傷春”,盡可能保持情緒平和,多與親朋好友溝通交流,及時釋放壓力,疏導不良情緒。保證好睡眠也是調節情志的重要方法。
穴位按摩
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子,用兩食指點按鼻翼兩側的迎香穴,然后向上推按到眉間的印堂穴上,再向下到迎香穴,這樣來回按摩可以起到預防感冒和緩解過敏性鼻炎的作用。
大椎穴具有升陽強壯的作用,常常按摩可疏通全身氣血,通經活絡,提高身體抗病能力。
大魚際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循行之處,中醫認為,肺與大腸相表里,搓擦大魚際可預防春季呼吸道疾病。操作時兩手指交握,兩拇指外側貼合互搓,以搓得局部發熱為度。
如果出現“春困”,常常無精打采,可以用拇指按揉內關、神門、三陰交這三個穴位,每天按揉5~10分鐘,可以起到安神定志、調整睡眠的作用。
來源:中國中醫
編審:省局機關黨委